立身国学移动版

 
当前位置:主页 > 国医 > 国医文化 > 正文

什么是运气学说?

时间:2020-01-02 02:19     来源:北大国学课     作者:季风      点击: 次    
字体: [ ]
导语:据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文昭先生介绍,运气学说分为两个部分,即运和气。运指的是物质内在的变化规律,气指的是外界自然规律的运行。

 

  据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文昭先生介绍,运气学说分为两个部分,即运和气。运指的是物质内在的变化规律,气指的是外界自然规律的运行。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,认为宇宙中的自然元素分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称为五行;而自然气候分为厥阴风木、少阴君火、少阳相火、太阴湿土、阳明燥金、太阳寒水,称为六气,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,就促成了自然界中的万物变化。因此,运气学说也被称为五行六气学说。因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,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变化,所以运气学说也就成了中医研究人体变化的重要理论。

 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说:“夫天布五行,以运万杂类,人禀五常,以有五脏,经络腑俞,玄冥幽微,阴阳会通,变化难极,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哉!”意思就是说,天地遵循五行而生万物,人体也有五脏六腑,再加上经络血脉的运行规律像天地一样精妙,没有高绝的学识是无法洞悉其中奥妙的。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,人体的各种变化是由运气促动的,是可以通过深入探究而掌握其运行规律,并据此治疗各种疾病的。

  运气学说理论的构建配合了我国古代计时法,即天干地支。天干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地支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以天干甲配地支子开始(甲子),然后是乙配丑(乙丑),如此顺推,到癸酉之后再以甲配戌(甲戌),继续顺推,直到下一个甲子出现,总共为60年,也被称为一甲子年。古人认为,一甲子正好是自然界中气候变化的一轮大循环,运气学说也是根据这种循环变化,而推演出各种疾病可能降临人世的时间。比如,2009年的“甲流”,按照运气学的说法,这一年是甲巳年,行土运,运气学中称为“土运土气”,土气太重,主湿天,太阳行寒水运,又居泉位。所以,这一年的湿气太重,在中医中属于典型的湿邪病症环境,因此我国中医学者在这一年之前就做出预判,并做了大量准备。

  五运部分,又被分为大运、主运和客运。大运主一年的气候变化,就是说这一年的气候变化有大致的规律可循,因为主管一年,所以大运也被称为岁运。大运又分为太盛和不足,太盛就是这一年的情况会非常严重,不足就是说情况不太严重。

  主运是将一年平均分成五个部分,每一部分为七十三天零五刻,分别配以五行。第一主运从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日开始,配以木行,然后是火行、土行、金行、水行,每年如此,反复不止。这五运当中,每一运的五行变化都和人体内的五行变化相连,平衡和失衡都在阴阳变化间。

  客运是一种异常运行,和主运一样,它也是分别主管一年中的五个时间段,但它的开端是以这一年的大运为开端,比如这一年的大运是木运,那么这一年的客运开端就是木运,然后按照相生的关系延续;如果这一年的大运是金运,那么客运的开端就是金运,接下来再按照相生的关系延续,以此类推。运气学说认为,五行运转协调,主一年内无灾无病,太盛或者不足都是反常情况,会有不同程度的灾病出现。

  六气部分,也被分为主气、客气和客主加临三种情况。主气管一年的气候情况,平均分为六个阶段,每个阶段分管六十天零八十刻,这六十天零八十刻再分管四个节气。六气具体特征为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,因为其中的暑和火同属于火,所以又被称为君火和相火,再加以阴阳(三阴、三阳)变化之后,就分别成为厥阴风木、少阴君火、少阳相火、太阴湿土、阳明燥金、太阳寒水。然后从每天的大寒日开始,第一阶段配以厥阴风木,第二阶段配以少阴君火,之后以此类推。

  客气除了分管二十四节气外,还管上半年,称为司天之气;管下半年,称为在泉之气。因为客气每年只需两气主管,而实际上共有六气,所以六气需要轮流主管,排列顺序和主气相同,只不过主管时间为半年。

  客主加临是将主气和客气进行综合分析,如果客气和主气之间的关系是相生,则说明这一段时间相安无事;如果相克则有可能出现祸病。

  运气学说就是研究气候变化和人体变化之间的关系,从而得出疾病出现和消亡的规律。其实,这其中的变化,无外乎盛、衰、生、克,若平衡则无病,若失衡则生病。什么是运气学说?

    说点什么吧
  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    相关内容
    手机访问网址
    微信关注立身
    立身国学QQ群
    王友三: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
   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:81年,永
    爱父母,五不怨

   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商业行为。
    京ICP备12015972号-6

   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

    缘起      关于立身        著作出版        版权说明        立身通联     友情链接       网站地图        师友建言       企业邮箱
   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